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重要载体,孵化器向前贯通创新链、向后链接产业链、横向融合资金链和人才链,培育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也正是由于贴近科学家、创业者,孵化器能快速捕捉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中的“非共识机会”,成为“最早发现者”与“最强赋能者”。
“我们的定位就是做科学家的创新助手,把他们的成果变成商品提供一系列的服务。”莘泽“智星港”合伙人徐荣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已成立十五年的莘泽孵化器,“以原创科技转化的孵投联动”聚焦生物医药领域,就在今年3月,莘泽“智星港”培育的维昇药业成功在港股上市。
同样聚焦生物医药领域,模式起源于美国波士顿的飞镖创新研发中心,正打造张江共享实验空间进阶2.0版。该孵化器负责人朱鹏程对记者介绍,他们引进德国勃林格殷格翰、美天旎、礼来等十余家中外大企业协同创新赋能伙伴,孵化器成员企业超270家,“我们希望打造一个生物医药的‘贝尔实验室’”。
不只是生物医药领域,自2023年11月上海正式启动高质量孵化器建设以来,目前围绕大模型、光电量子、智能传感、人形机器人、合成生物、细胞与基因治疗等新兴产业领域前沿赛道,已启动建设了12家高质量孵化器。上海市科委数据显示,1~5月,上海12家高质量孵化器新增在孵企业中,AI大模型、基因治疗、光电量子、大模型、具身智能、芯片设计等前沿领域占比进一步增长。
硬科技“新秀”
查看一座城市科技发展的“后劲”,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是一个重要指标。2024年,上海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237家,相当于平均每天诞生20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2.5万家,新增科技小巨人118家。
作为这些“科技新秀”的重要来源,高质量孵化器和普通的孵化器相比,更聚焦“硬科技”孵化,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关注前沿技术、未来产业,支撑颠覆性科技成果的率先转化和硬科技企业的加速孵化。目前,新增在孵企业中高成长性企业和项目涌现,一批高质量创业项目成长速度加快,颠覆性创新技术、概念验证项目加速转化为市场价值。
截至2025年5月底,上海12家高质量孵化器总面积超12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00多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3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家。
以莘泽孵化器为例,目前就已孵化培育出5家科创板上市公司、2家美股上市公司、1家港股上市公司。2024年,莘泽发起举办全国首个行业性概念验证大赛,赛事吸引了来自高校院所和初创企业的78项创新团队,遴选了32项具有创新性和产业化前景的优秀项目。通过这个赛事,孵化器新增储备项目110余个,实现项目(企业)落地10多个。
“做孵化是要‘低’下头来的,也就是要和这些科学家打成一片,并长期陪伴。在生物医药行业,如果是做药物,比如药物开发、审批等,我们会协助科学家们,并提供服务,针对不同科学家的诉求,快速地提供链接。”徐荣告诉第一财经,生物医药是一个周期长的行业,上海不管是研发、产业、资本还是政策,整个生态是很平衡的,因此有真才实学的团队只要结合自己的专业长板认真地做成果,是能够从各方面得到关注和支持的。
像莘泽这样积累了多年专业培育经验的孵化器,也在区域优势产业创新生态构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枢纽作用。
目前,浦东新区以飞镖创新研发中心、莘泽“智星港”、复星新禾等3家高质量孵化器为重点,汇聚30家优质科创载体的“创新药械”孵化集群、大科学设施、20多家专业技术平台以及8家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GOI),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核爆点”,年均新增生物医药初创企业100余家。2024年,浦东新区获批上市5款国产1类新药、9个三类创新医疗器械,浦东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4100亿元。
在另一个人工智能“新秀”的汇聚地,全国首个大模型专业孵化和加速载体——“模速空间”创新生态社区,已吸引百余家大模型企业入驻,带动全区200余家大模型企业加速集聚。
就在6月17日,徐汇区官宣“模速空间”10个新增载体。随着“模速空间”效应外延,徐汇正形成大模型生态空间的“模速范式”。 一方面,聚焦西岸建设面积约5万平方米的模速空间核心区;另一方面,在漕河泾开发区、北杨人工智能小镇、徐家汇环交大地区等三大重点区域打造“模速”外延空间。伴随“模速空间”“北斗七星”模式进一步成熟,围绕“模速空间”市级高质量孵化器为核心的徐汇AI产业集群也将持续释放聚合效应。
模速空间供图
落户“模速空间”两年,无问芯穹最直观的感受是,每家AI企业在这里都不是孤岛,都能找到自己的生态链接。上海通过政策引领、全产业链布局、强大算力与数据支撑、人才集聚及资本助力,构建了世界级AI发展环境。
与模速空间揭牌同一天,无问芯穹创始人夏立雪就带着6名团队成员挤进模速空间A区一间不足50平方米的格子间,这家初创企业仅16个月就成长为准独角兽企业。今年2月,模速空间联合无问芯穹推出算力生态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免享即申”100万元等价算力礼包。“我们希望解决企业找不到希望用的算力以及不太会用算力的问题。”夏立雪说。
模速空间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介绍,为打通“孵化—转化—产业化”服务链,他们通过建设高质量孵化器,打造算力调度平台、开放数据平台、评测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综合服务平台五大功能平台;面向消费、文娱、金融等垂直应用领域,推动各类垂直场景小模型“首发首秀”;并举办生态活动,为创业者提供跨界交流、商业合作的舞台。具体来看,新孵育浦江实验室首个成果转化项目、中科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孵化项目、上海首家国资背景垂类大模型等标杆项目,已累计推动43个备案大模型落地,约占全市的61%。
2~3个千亿级规模“科创核爆点”
除了三大先导产业的培育,上海也正在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发布了未来产业新政、布局新赛道,开放众多新赛道的应用场景,让创新企业找到落脚点。
7月初刚揭牌的第二批高质量孵化器——上海市人形机器人高质量孵化器,就专注于人形机器人本体及全产业链的培育孵化。
金叶子/摄
在该孵化器的展示长廊,入口处摆放着他们孵化的企业青心意创自主研发的ORCA I吊装拆解爆炸图,这也是该孵化器想去逐一攻克的“路线图”。
“人形机器人这个行业技术迭代太快,如果不能跟上节奏,很可能我们会掉队。而一个公司如果想‘包干’整个产业链不太实际,所以我们孵化器在企业选择上比较细分,有专门做仿生眼的,也有聚焦灵巧手的,分别从不同的‘部位’各个击破。”该孵化器总负责人汪兵告诉第一财经。
汪兵补充介绍,在孵化项目筛选上,他们采取与科学家项目联动、头部企业项目揭榜及定期举办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营等多种模式相互配合,已重点引进香港大学席宁、中科院微系统所张晓林等诸多科学家及项目。
“我们的专家团队有9位,在企业的筛选上,主要看他们是不是专注在一个领域,只有足够聚焦,这些企业才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跑’出来。”他说,在孵化器的每一家企业,他们都会投500万到1000万元,并帮他们对接各方资源,快速找到应用场景走向落地。
金叶子/摄
对于像人形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培育孵化,上海早在2023年发布的方案中明确了目标。《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培育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孵化培育一批面向全球的本土硬科技企业;带动形成若干孵化集群,打造2~3个千亿级产值规模的“科创核爆点”,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企业最佳首选城市。
而为了实时跟踪这些孵化器的进展,上海市科委与相关部门组建了高质量孵化器建设工作推进小组,定期跟踪孵化器的建设进度,并协调解决场地、资质等实际问题。
上海市科委科技成果转化与孵化器处处长张励对第一财经介绍,针对高质量孵化器本身,在落实税收减免、人才积分、创新券等科创载体普惠性支持政策的基础上,给予“吃偏饭”,坚持“一体一策”,根据高质量孵化器不同的专业领域、优势特点,形成建设方案。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金叶子
相关阅读国产人形机器人在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融合发展的浪潮下正从实验室迈向应用场景,成为资本竞逐的热门赛道。
0 6小时前金发科技、四川金顶、新安股份涨停,长盛轴承、海昌新材等多股涨超10%。
6 121 07-21 10:41世界已经到达一个转折点——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一种基础资源,如同能源、水和互联网一样。
119 07-20 13:00突出对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人才等的关注,成为提升上海科创中心生态建设的关键。
8 110 07-17 20:15今年一季度,上海市规上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1180亿元,同比增长29%,利润增长65%,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5 287 07-10 21:22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广升网-配资杠杆官方网站-股市杠杆公司-免息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