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中东陷入战火,总有人跳出来高喊“克制”“降温”“避免升级”。而只要动手的是以色列,这种声音就特别响亮——一部分源于对和平的天真幻想,一部分出自对局势的误读,更多的则是被舆论操控后的盲信与无知。
但每一场冲突的爆发,从来不是始于以色列,而几乎无一例外始于对方长年累月、层出不穷的各类恐怖袭击。倘若每场战争背后都有一封写不出来的长信,那么这次以色列对伊朗的打击,就是那封信迟到已久、不得不写下的一页。
一、阿克萨洪水:伊朗导演的代理人战争
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发动“阿克萨洪水”突袭,以色列南部陷入血雨腥风。这场袭击并非加沙的孤立行动。以色列情报部门披露的大量证据表明,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通过“抵抗之弧”网络,向哈马斯提供了包括导弹制导技术、地道结构图纸和超过2.5亿美元的作战资金。
这种“自己不出兵、借刀杀人”的策略,本质上是一种跨国“软侵略”。伊朗在北部利用真主党牵制,以胡塞武装骚扰红海航运,在叙利亚部署导弹基地,同时通过哈马斯打击以色列本土,织成一个多点配合的代理人战争矩阵。
展开剩余68%正如以色列国防部所述:“当火箭弹穿透铁穹的那一刻,背后的坐标链条最终指向德黑兰的圣城旅。”如今,以色列在重创哈马斯、削弱真主党之后,将打击延伸至伊朗本土,不是战争升级,而是源头止损,是一场顺藤摸瓜的反制行动。
你递刀,就要承担被追责的后果。
二、四十年“灭国宣言”:从口号到战术的持续威胁
自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来,伊朗政权对以色列的敌意,早已超出意识形态,成为写进国家政策的战略常态。
霍梅尼称以色列为“中东的毒瘤”;2005年,艾哈迈迪内贾德在“没有以色列的世界”会议上公开表示“要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2025年,哈梅内伊在回应以军空袭时再次誓言“彻底摧毁犹太复国主义政权”。这不是一时失言,而是国家战略的长期宣示。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敌意从未停留在语言层面。伊朗持续向哈马斯、真主党提供Fajr-5火箭弹、自杀式无人机等重型武器,并在叙利亚境内部署远程导弹基地,构建一条“地中海打击走廊”。
当一个国家整整四十年高喊“灭你”,并不断把这句话变成战术动作,任何国家若还在观望、犹豫、等待,就是对敌意最危险的误判。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曾说过一句话,至今刺耳:“对‘灭国宣言’最大的误解,是以为它只是口号。”
三、核武倒计时:悬在整个中东头顶的潘多拉魔盒
2025年6月,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报告:伊朗的铀浓缩已达60%丰度,距离90%的武器级标准只差一步。而其地下离心机工厂的总产能,相比2020年提升了三倍。
令人更加不安的,是伊朗与恐怖组织间的“技术转移史”。2018年,摩萨德截获的伊朗核档案显示,伊朗曾秘密向黎巴嫩真主党提供放射性物质处理方案。若哪怕只是部分核材料落入哈马斯或胡塞之手,中东将首次面对“非国家行为体持核”这一最糟糕的地缘剧本。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威慑平衡”。当一个政权愿意与“自杀式组织”共享核能力,所有关于“理性制约”的假设都将崩溃。
正如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Aviv Kohavi所言:“我们不是在阻止伊朗‘拥有’核弹,而是在阻止它‘使用’或‘扩散’核弹。一旦这道防线失守,中东将不再是冲突之地,而是核恐怖主义的试验场。”
尾声:当“克制”成为拖延反击的代名词
今天,仍有人指责以色列的行动“激化局势”,却刻意忽视伊朗四十年积蓄的敌意;仍有人呼吁“回到谈判桌”,却闭口不提伊朗从未放弃“灭以”战略。
历史告诉我们:二战前的绥靖,不是为了和平,而是推迟了反击,最终换来更大的战争。而今天对伊朗的“克制”——实质上,是让以色列为整个世界的幻觉买单。
当德黑兰的离心机高速旋转,当“灭以”的口号还在清真寺宣讲,当下一批自杀式无人机即将转运,以色列的打击行动,根本不是“升级”,而是自保。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需要为捍卫生存而道歉。
发布于:北京市广升网-配资杠杆官方网站-股市杠杆公司-免息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